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刘兆佳教授主讲“没有执政党的政党政治:香港的独特政治现象”

发布时间: 2013-06-07     浏览次数: 898

        2013年5月14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13期(总第31期)在文科楼826举行。原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刘兆佳教授做了题为“没有执政党的政党政治:香港的独特政治现象”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周帆副教授主持,敬乂嘉教授、何俊志副教授、国务学院众多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社会学院等同学参加了这次讲座。

        周帆副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刘兆佳教授的学术经历和成就。刘兆佳教授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其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社会与政治发展、香港社会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等。长期以来,刘兆佳教授也活跃于香港社会的管理实践,曾先后担任香港特区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特区筹备工作委员会委员及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等职。正因如此,刘兆佳教授在香港学界和政界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刘兆佳教授认为,香港的政党政治是一种颇为独特的政治现象,那就是“没有执政党的政党政治”,亦即是说由一个不完整的甚至是“残缺”的政党体系所衍生出来的政治现象。香港的政党并非是掌控制定政策权力的政治组织。在不同程度上,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影响、监督和制衡政府,代表和反映社会上不同的声音和利益,而它们的主要目标是要取得议会的议席和赢取群众的拥护。

        刘兆佳教授指出,香港这种“没有执政党的政党政治”在世界范围内来看都是具有相当独特性的现象。在西方民主国家,政党政治一般表现为多党竞争,政党轮流执政的局面。在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常见的是一党领导的局面,很少出现超过两个或以上政党在平等和分权的基础上联合执政的情况。近代历史经验显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没有执政党的政党政治”在世界各地殊为罕见。
那么香港这一独特的政党政治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呢?刘兆佳教授认为,这首先与中央政府对香港政党的态度有密切关系。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与中央一国两制政策之间的张力是值得注意的。例如,根据《基本法》的规定,特首不容许有政党联系。在特首还没有通过普选产生之前,他是由一个由不同界别代表特别是精英阶层代表组成的选举委员会所选出。而政党政治的发展,则必然要求特首由政党领袖产生,加剧港府政治与政党的联系,有违《基本法》的规定。此外,制约香港政党发展的结构性因素也包括:香港完备的公务员制度与行政独立的牢固传统、大量政党替代物的存在以及港人多元的政治参与途径等。

        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是,大部分港人始终持有一种复杂矛盾的政党观。他们对于政党有一定的需求,但又并不全然欢迎政党。刘兆佳教授认为,造成这一复杂政党观的原因不外有如下几点:首先,在香港文化中,港人比较看重那些本身在社会上有成就但又愿意通过(最好是无偿的)公共服务回馈社会的人才。其二,在现行港内的政治下,港人不认为政党有很大的政治能力去为自己或社会解决问题。其三,港人认为行政长官不应该有政党背景,否则他便不能够维护整体利益或公平对待各方利益。其四,港人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现存政党可以代表多数港人。
        在系统分析香港独特的政党政治产生机制后,刘兆佳教授转而审视香港政党政治的特点及其对港府政治的影响。刘兆佳教授认为,在香港这一独特的政党政治模式下,所有政党其实都是不同程度的“永久反对派”。加之,在政治功利主义弥漫的香港,港人难以给予政党充分的支持、工商财团不愿意向政党投入大量资源、人才不会依靠政党发展自己的政治事业。结果只能导致香港的政党规模细小,力量薄弱,组织和纪律不强,资源短缺,人才稀少,研究能力匮乏,群众基础薄弱,与社会各方面团体联系不足。大部分政党其实是很个人化的政治组合。就影响而言,由于香港的政党没有执政的功能,它们自然也无需承担施政失误的责任。它们有政治诱因发表哗众取宠的言论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它们更有动机以激烈言行冲击特区政府和其他建制势力。这是最近若干年来,香港各政党日益激进化与碎片化的重要原因。

        对于香港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可能,刘兆佳教授持一种相对保守的态度。刘兆佳教授认为,从政治发展的视角而言,现阶段很难断定“没有执政党的政党政治”在香港是一种短暂的、带过渡性的政治现象,还是一种长期的政治现象。但总体上可以看出的是,在“执政党”缺位的情况下,香港政党政治日益趋于激进化和碎片化,这使得未来香港政党政治的走向具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在讲座结束后,参加报告会的老师和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向刘兆佳教授提了一些问题,例如香港行政制度的革新、大陆与香港的关系、金融危机对香港政治的挑战等,刘教授对此一一作了解答。

(CCPDS 卓如安石 供稿; 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