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刘兆佳教授主讲“中产阶层与香港政治”

发布时间: 2013-06-07     浏览次数: 151

        2013年5月16日星期四下午15:30,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14期(总第32期)在文科楼725会议室举行。原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刘兆佳教授做了题为“中产阶层与香港政治”的演讲。演讲由陈周旺副院长主持。
        刘兆佳教授表示,他所研究的香港政治,虽然限于香港一隅,从当量上来说与中国内地差距甚远,但是研究中所体现的问题,却有很多共通之处。香港的中产阶层问题已经存在多年,而内地也迟早会经历类似的问题。可以想见的是,中国内地未来的中产阶层(大陆通用为“中等收入阶层”)问题肯定不会像香港这样展现出来,可是仔细分析问题的根源,还是能够有不少可借鉴、可预见之处。

        所谓的中产阶层,在香港社会中已出现至少二十年。自香港回归之后,相关的问题有了新变化。刘教授认为,这一时期,香港的中产阶层从“一个自信自满的社会群体转化为一群忧心忡忡和不满现实的人”,而这种心态与行为的转变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香港地区的政治混乱和管治困难。另一方面,在混乱局面下,一部分中产人士试图投身政治,促使各种抗争行为升级,刘教授称之为“中产激进主义”。
        那么,中产阶层的定义是什么?刘教授坦言这方面的指标体系是欠缺的,更多时候我们凭借主观理解来做出认定。不过主观认知也未必不能作为有效的依据,比如刘教授就以香港各行各业中居于中层并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作为中产阶层对象,这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就这部分群体而言,他们在过去十几年中收入增长不明显,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好的岗位与机遇都在减少,整个群体面临极大的压力。
        要明确当前中产阶层种种变化的后果,就必须先理解香港中产阶层的历史。刘教授着力分析了香港社会的特异性,指出香港在长时期内都只是一个移民暂住地,直至战后二十余年,才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港人社会”。这一社会受到殖民地特性的影响,上下层关系不明显,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平铺化”的特征,社会真正分层是借由中西方对立而带来的巨大商机所带动的。在这样的背景作用下,香港的中产阶层缺乏稳定性,大部分居于中层的人父辈都不是中产。香港的中产阶层之所以持有原先的自信态度,基本源于殖民统治的以及一贯缺失来自上层的压力所致。
        由此,过去香港中产阶层的心态可以归结为:基本遵循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立场;相信市场;相信人权、法治等;重视上进心,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追求民主,但也强调效率和“善治”;相信教育促进社会健康流动,重视机会公平均等;信任“精英”,厌恶“民粹”;重视家庭,强调孝道;追求政治参与,但明显具有“政治务实主义”;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国际公民”意识,对内地的政治社会等欠缺感情投入。

        然而,回归之后,香港中产阶层立即遭到了金融风暴的沉重打击,资产蒸发,多年积累毁于一旦。于是,这部分人旋即成为了特区政府的尖刻批评者,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许多中产者不理性的一面。而后,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内地经济发展很快,香港的经济回报值越发有限,在与内地及其它周边地区的比拼中比较优势愈加不明显,整个中产阶层群体都受到了冲击,催生出了一种常态化的焦虑情绪。他们潜意识中想要回到过去高回报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去,而现实证明这是绝不可能的,他们又无法顺利地完成新形势下的自我适应,于是在苦恼中不断表达对现有秩序的失望。
        刘教授估计,维持原有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的中产人士尚占据一半有余,但已然有为数不少的人公然质疑传统的香港社会观念。他们不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成功,进而认为整个体制必须经历一次颠覆性的变革。他们对贫富差距扩大极为愤怒,强烈抨击已经形成并固化的香港上层社会。他们开始理解香港下层民众的诉求,并将自己与下层人士划归一个阵营。刘教授认为,这些变化是由世界经济秩序的整体变化引起的,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他表示总体上中产阶层依然是目前香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
        中产阶层的变迁直接影响了特区政府的施政,毫不夸张的说,在诸般形成特区管治困难的因素之中,中产阶层的躁动肯定是关键。目前,中产人士参政和问政的诉求极为殷切,并且日甚一日。只是,在刘教授看来,这一群体虽然心态焦虑,行为也有了剧烈变化,但务实主义和保守的观念尚未彻底改变,故而还不会诱发颠覆性举动。不过,这种消极风气的传播,必然会在社会上衍生出大量负面情绪和气氛,长此以往,一定会影响港人一贯的观念结构、加深各种各样的政治矛盾、使政府管理完全与社会相脱离。
        总之,现阶段香港中产阶层的政治活动还是以家庭和个人利益为中心的,“阶级利益”还不突出,中产者也尚没有将上层人士视作“阶级敌人”。同时,中产阶层中的“政治无力感”和“政治无效感”依然沉重,削弱了群体的能动性。在中产阶层内部,意见也没有统一,对于改革的出路不甚明确。另一方面,组建涵盖整个阶层利益的政党成本过高,且香港的政党政制有特殊性,政党未必能保障相关群体的权利,中产人士也对中共的力量有所顾虑。所以,眼下的中产阶层政治活动远谈不上成熟,对现存权力结构也还谈不上直接威胁。
        不过中产阶层的政治活动也有其优势,其“脑力”资源丰富,足够承担各种类型政治活动的要求,可动员的人员数量也在增长。虽然其活动本质上规避了暴力的可能,但此起彼伏的集体抗争行动也足以产生政治效能。其下一步发展方向应从体制外走向体制内,向法制途径及政治投票环节渗透,而这也是特区政府需要敏锐侦测的地方。

(CCPDS 姚远 供稿;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