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Jörn-Carsten Gottwald教授主讲“中国、欧洲与金融治理”

发布时间: 2013-06-17     浏览次数: 108

        2013年6月4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31期(总第49期)在文科楼826举行。德国波鸿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Jörn-Carsten Gottwald教授与荷兰银行亚洲风险管理主任Michiel Haasbroek先生共同发表主题演讲。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白沙天副教授主持了讨论会,国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及20多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研讨会。

        Jörn-Carsten Gottwald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治理:中国与欧盟的角色”。 Gottwald教授首先指出,之所以研究中国与欧盟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作用,是长期以来在理论界存在一个未解的困惑,即虽然最近若干年来中欧在经济、金融治理方面合作日盛,但相关理论研究却付之阙如、少之又少。在金融危机这一对国际传统金融秩序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以后,中欧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角色和地位是否有相应改变呢?中欧金融合作的前景又如何?Gottwald教授认为,探讨中国与欧盟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角色理论的本质认为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受外在环境与他人期望而左右,国际环境对外交政策有相当的影响力。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国际金融格局演变中的关键节点对各国金融角色与作用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与欧盟作为两个关键的行动者不仅在适应新的环境,也同时在重塑环境。传统上,欧盟在国际治理格局中扮演着规范性的和平力量的角色,协调着国际事务中各类冲突和矛盾。中国则担负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中大国的角色,代表着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金融危机以前的中欧合作,主要致力于帮助中国融入既有的国际体系,成为该体系的利益共担者。在金融治理上表现就是中欧都出现了强大的管制型金融制度,且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被吸纳进入了G20等重要的国际金融协调机制。金融危机以后,传统国际金融体系受到巨大冲击,中国与欧盟在金融治理中的作用也不可避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几点表现为:中国在国际金融格局中具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并成为国际金融管制重要行动者。而欧盟则由于经济与金融的衰退,对国际金融事务的影响有所弱化,国别性的管制重新抬头,作为整体的规范性力量受到挑战。在Gottwald教授看来,金融危机以后,中欧在金融治理中的合作有所加强。无论是金融管制的交流还是经济政策的协调,中欧合作都呈现了强大的势头。而这一点,对未来国际金融治理格局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Michiel Haasbroek先生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在国际银行标准设定中的作用”。Haasbroek首先指出,银行管制与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说来,那些政治治理良好的国家,金融治理也相对更为稳定,好的金融治理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政治治理混乱的国家,金融治理也相对不稳定,这会增加经济的系统风险,进而波及整个社会的稳定。而在这其中,作为现代金融体制的核心组成,银行业具有相当的重要地位,是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中国政府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不断完善银行业的结构和治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一个初步的现代金融体系。Haasbroek认为,中国银行业具有如下几点重要特征:资本和期货市场不够发达,信贷是金融市场的主业;国有银行是银行业的主力;资产质量较低;利润高度依赖净息差。这些都说明,中国银行业虽然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距离常态的国际标准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银行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力有所提升,参与了许多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与协商。但客观来说,这种影响仍然是有限的。这一方面固然是国际体系在战后几十年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牢固的规则和标准体系,国际金融危机虽带来一定冲击,但路径依赖的力量依然十分强大。另一方面,似乎也是更为重要的,中国银行业自身受限于传统管理体制与国内经济考量的影响,在国际银行业标准制定中的影响有限。但Haasbroek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最强劲的力量,未来在国际金融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必然会大为增强。

        在两位主讲人的演讲结束后,参加报告会的老师和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向两位主讲人提了一些问题,例如人民币的国际化、中美的金融合作、欧债危机的前景等,两位主讲人对此一一作了解答。

(CCPDS 卓如安石 供稿; 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