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下午,由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公共行政系和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院庆90周年•公共管理学术周”第3场主题演讲在文科楼615室举行,来自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Steve Kelman教授发表了题为《西方和中国的绩效测量》(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e West and China)的演讲。讲座由国务学院副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

敬乂嘉教授首先介绍了Steve Kelman教授的学术背景。Steve Kelman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学Weatherhead教授、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编委,2010年被美国政治学会授予Gaus奖,以表彰其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终生成就。另外,他还曾担任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联邦采购政策办公室主任,着力推动了1994年《联邦采购简化法》和1995年《联邦采购改革法》的通过。

Kelman 教授首先将“绩效测量”定义为对一个组织向公众传输价值的有效程度给出总体感觉的度量,通常形式为数字,但无须拘泥于此。典型的绩效测量有GDP增长率、医院收治严重食物中毒患者的数量、癌症死亡率等。绩效测量的运用缘起上世纪80年代末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出于抵御经济危机和左翼政党谋求行政现代化等原因。到了90年代初,英国首相梅杰领导下的保守党政府开始引入绩效测量,之后的工党布莱尔政府也逐步推广。美国于1993年通过《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持续推动绩效测量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从这段发展史可以看出,公共管理领域绩效测量的运用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Kelman 教授认为是由五大因素导致的。首先,人们对于政府绩效的低下普遍感到不满。其次,新的公共管理思潮认为,政府应该像一个企业那样运行。再者,责任制得到强化,对于无效的政府程序应摈弃之。第四,对于“循证”(evidence-based)政府的兴趣大为增加。第五,要求政府提高透明度的社会运动越来越强。他还指出,在西方,绩效测量的目标有三:推进绩效、强化预算责任、加强对公众的透明,其重心在于对组织的管理。
而在中国,绩效测量也逐渐被政府所接受,Kelman教授分析了四个原因:一是1978年改革开放前目标责任制和中央计划体制的遗产;二是保证地方官员遵从高层政策的优先性和服从上级的指令;三是出于政府改革和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考虑;四是对于“循证”制度促进公共管理的浓厚兴趣。不过他认为,中国式的绩效测量更像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绩效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重在处罚管理不力的官员而非促进公共管理提高效率,将重心放在了对官员个人的管理上。对此,Kelmen教授建议中国政府在运用绩效测量过程中转变重心,更加专注于对组织的管理,使官员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到自己的组织里,而不是让他们为上级的评估人员而疲于奔命,真正将绩效测量作为推动绩效提高的管理工具。

那么绩效测量这一管理工具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Kelmen教授阐述了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动力、聚焦、学习。
关于聚焦,以美国登月计划为例,肯尼迪总统在1962年12月公开宣布了雄心勃勃的登月计划,这一在当时看起来好似天方夜谭的构想却于1969年成功实现,美国航天器的探测距离从1961年的距地球200公里暴涨到1969年的400000公里。他由此指出,相对于仅仅强调“尽力而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特定目标更能够提高绩效,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经济上的奖励,动力也会出现。但问题在于,目标的设定除了高层,普通职员是否也应该加入到决策中,因为他们毕竟对实际情况更了解?Kelmen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不管怎样,最好的目标不能太易于实现,但也不应过于脱离实际。
谈到聚焦,Kelmen教授引用了一句谚语,“如果每件事都是首要任务,就等于没有一件事是首要任务”,只有将注意力和资源聚焦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绩效。同时,“可以衡量的工作才能完成”,这一点对于高级领导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学习方面,Kelmen教授认为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反馈学习法(feedback),即通过测量查出问题所在,然后尝试进行组织性改变或者新的业务流程,通过再一次的测量观察是否有所改进。第二种是标杆学习法(benchmarking),即通过与其他组织的比较,寻找模式上的不同,特别是那些其他组织能够做到而自身所不能及的问题,随后通过反馈方法的循环进行具体操作。因此,不管是反馈法还是标杆法,其宗旨都在于,“没有比一个好主意只被使用一次更大的浪费了”。

在总结部分中,Kelmen教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动力、聚焦、学习对于绩效的促进作用。他指出,动力推动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聚焦指导人们做正确的事情,而学习帮助人们更加正确和睿智地工作。最后,他展示了美国政府公布的一些对于政府绩效的测量数据,并与在座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CCPDS 奚溢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