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16期(总第34期)在文科楼615举行。美国雪城大学英语系教授、犹太研究中心前主任Harvey Teres教授发表了题为“美国文化导论:五大关键动力”的学术演讲。国务学院顾丽梅教授主持了讲座,国务学院部分同学参加了这次讲座。
Teres教授认为,二战以来的美国文化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变动而又相对稳定的状态。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五种关键动力影响。对于外人而言,要真正深入了解当代美国及其文化就不能不了解这五种关键的文化动力。而本次讲座的重点正是简要地介绍这五种文化动力。

当代美国文化背后的第一大动力是包容和排斥。在Teres教授看来,美利坚合众国,其国名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多元混合的国家。除了少量美洲土著居民外,大概没有一个特定民族能宣称自己就是美利坚民族。美国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移民国家,当今绝大多数美国人其祖上都具有移民背景。正是由于移民社会的特点,美国文化从最初就呈现十分强烈的包容特质。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们都怀揣着一个实现个人理想的“美国梦”来到美利坚,自由、平等、包容的多元文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然而,在包容不同文化的同时,美国社会也有许多文化排斥的痕迹。其中,传统的奴隶问题,近代的黑人问题,以及晚近的女性问题都是社会排斥的重要表现。
美国文化的第二大动力是财富和平等。Teres教授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主导的国家。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人是少数经济和金融寡头。资本主义文化下,财富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最高标准,所有人以拥有财富为荣。而正是由于这种资本导向的文化,社会始终充满活力,经济也保持稳定的发展,大部分民众的生活不断改善。但财富的另一面不容忽视,那就是不平等问题。实际上,经济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社会总体生活的提升,但同时也在不断拉大财富分配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影响力的不公。

美国文化的第三大动力是个人与社群。传统上,观察家一般都认为美国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的社会。美式个人主义崇尚个体的自由与奋斗,在价值观上将个人置于群体之上,促成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群体的第一要义。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则就表现为人们普遍对政府持有怀疑。但Teres教授认为,深入来看,美国社会也不尽完全的个人主义。基本的社会价值和规范,在美国社会似乎有着远比其它地方更为强大的凝聚力。而这也是美国文化吊诡之处。
美国文化的第四大动力是宗教与世俗。从起源来看,最初来到新大陆的美国人是英国的宗教异见分子。他们在英国为宗教迫害所累,来到新英格兰自然更能包容宗教异端。这是美国社会从开始起宗教和世俗便能和谐共存的重要原因。一些统计数据也反映了,当下美国民众仍然普遍具有相当的宗教情结。虽然在商业文化和后现代潮流的冲击下,这种情结日益在弱化。

美国文化的第五大动力是高雅与大众。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美国文化中出现了一个十分明显的雅俗共存的发展趋势。在“雅”的一方面,文学、音乐、艺术都有相当的发展。在“俗”的一方面,嬉皮士、牛仔文化、非主流、解构主义文化等也影响日重。此外,体育、电影、娱乐等行业也为当代美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Teres教授看来,这五种关键动力是当代美国文化最为核心的特征,影响着当代美国文化的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美国文化就是一种介于包容和排斥、财富和平等、个人与社群、宗教与世俗、高雅与大众之间的复合型文化。任何希望深入了解美国文化的人似乎等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在讲座结束后,参加报告会的老师和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向Teres教授提了一些问题,例如美国青年一代的文化取向、中美文化的差异、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等,Teres教授对此一一作了解答。
(CCPDS 卓如安石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