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3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36期(总第54期)在文科楼630举行。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亚洲健康政策项目主任Karen Eggleston教授发表了题为“健康和老龄化:人口变动会减缓中国的崛起?”的主题演讲。国务学院副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讲座。
敬乂嘉教授简要地介绍了Karen Eggleston教授的学术成就。Karen Eggleston教授1999年获得哈佛大学公共政策学博士,2007年加入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长期以来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医疗改革以及比较亚洲的医疗制度。此外,Karen Eggleston教授对中国的人口与社会老龄化问题也有独到的研究。

Karen Eggleston教授首先指出,过去30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毛泽东时代的早期,中国人口总数在5亿左右,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36%,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1/3的人是文盲或半文盲,生活在绝对贫困状态。到2010年,总人口大约在13亿左右,老龄化程度超过13%,城市人口近总人口的一半,识字率超过96%,23%的人接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60年代的50周岁增长为2010年的近75周岁。在Karen Eggleston教授看来,中国过去30年,伴随经济快速增长而来的人口结构变动,在人类发展史都是罕见的。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后几个世纪完成的人口转型历程,中国仅仅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就实现了。
Karen Eggleston教授指出,人口的转型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据相当多的经济学研究估计,在中国自197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优势可以解释约15-26%的份额。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加上良好的营养状况、教育及劳动技能帮助中国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发展。

然而,在一胎化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的人口结构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一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比例在2010年达到峰值以后开始迅速下降。据相关研究估测,到2050年中国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在1.5左右,老龄化程度超过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二是性别失衡。过去20年中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18.06:100,未来几十年将出现2000-3000万的大龄未婚男青年。其三是医疗的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堪忧。这也导致东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巨大。另外,由老龄化而带来的老年人口健康和医疗需求的扩大也成为了一个亟须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
那么,这些严峻的人口结构问题是否会影响中国的崛起呢?它们又是如何塑造中国未来发展的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Karen Eggleston教授考察了几个关键变量的影响。在劳动力及其生产效率上,人口的老龄化必然使中国经济丧失人口红利带来的比较优势,并逐步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速。但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健康条件、劳动技能的改善都能在一定意义上减少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也能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在资本和积累一面,由于老年人口对医疗需求的增多,短期内中国的收入储蓄率似乎很难有下降的可能。这是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更为严重的是,大规模的医疗投入需要政府改变财政支出的重点,对于目前中国经济有重大冲击。在多指标生产率评价方面,政治和市场的稳定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似乎不容乐观。社会对于分配不公的怨恨、城市化的加剧、老年人口养老负担的加重以及性别失衡引致的大量未婚男青年,都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子。

总而言之,Karen Eggleston教授认为,在过去30多年,人口的快速变动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是中国经济起飞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但目前中国人口的变化已经出现了许多结构性的问题,这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会产生巨大的挑战。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
演讲结束后,在座的老师与同学就人口老龄化、性别失衡、城乡医疗改革等问题与Karen Eggleston教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演讲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CCPDS 卓如安石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