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Engin Isin教授主讲“欧洲公民权:何以有效(无效)”

发布时间: 2013-07-05     浏览次数: 122

        2013年6月7日上午,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30期(总第48期)在文科楼615举行。来自英国开放大学的Engin Isin教授发表了题为《欧洲公民权:何以有效(无效)?》的演讲。讲座由国务学院何俊志副教授主持。

        Engin isin教授首先分析了欧洲公民权的创意特性,认为在欧洲公民权起源问题上存在几个命题,即欧洲公民权的属性是超国家的还是联邦属性的,或者是帝国性质的还是民族国家的,是民主的还是专制属性的,或者是制度性的还是习惯性的。为了澄清这一问题,需要分析欧洲公民权的发展历程,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如下:2009年里斯本条约废止了欧盟的三大支柱,2007年的欧盟接纳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2005年法国和荷兰反对欧盟宪法,2004年再次接纳十个新的国家,2002年欧元在十个国家开始流通,以及1992年通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宣告欧盟成立,之前的1973年欧洲共同体接纳丹麦、爱尔兰和英国,1967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和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的成立。
        其实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对公民权的形成发挥主导性作用的主要是集中在几个条约的签订上,比如1952年巴黎条约(成立煤钢联营),1958年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成立),还有后来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奈斯条约和里斯本条约等等,在这些条约的型塑下,逐步对公民权的内涵做了明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具有成员国居住权的民众享有欧盟议会的选举权,欧盟公民在国外旅行时的领事和外交保护权,欧洲议会的请愿权等等。

        那么具体而言,究竟什么是欧洲公民权呢?对于这个问题,Engin isin教授从几个维度上做了阐述,它的经济范围在于自由迁徙,政治边界在于议会的欧洲化及其弱点,社会效应在于分散和碎片化,地理区域在于边界的可流动性,法制视野在于多元甚至某种程度的混乱。这些问题不得不涉及欧洲的界限,在当下欧洲又是什么?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政治概念,从数量上看,欧盟所涵纳的27个国家,欧元区所包含的17个国家,申根协定多包括的26个国家,欧洲理事会所包括的47个国家,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所包含的57个国家,甚至还可以扩展到北约所包括的28个国家。综合上述内容,我们不得不想知道一下,现在欧洲究竟是什么?这样的复杂性甚至让我们难以形容,甚至可以简单地认为欧洲就是“空白”,因为不同维度下的定义都代表着不全面。

        在当下欧洲公民权是否存在着问题或者危机呢?对于这个问题,Engin isin教授认为欧洲公民权的危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来自于金融资本的影响,全球化的到来打破了金融资本的国家疆界,在此影响下工人也不得不跟着资本的导引不断地迁徙,其二是合法性的困惑,逐步具有某些超国家特征的欧洲甚至在不断地干预国内政策和法律,这不禁让人们怀疑它的合法性在哪里,其三是公民身份的尴尬,尤其是在本国公民身份与欧洲公民身份之间的挣扎。

        最后,Engin isin教授展望了一下欧洲公民权的未来,在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当下流行的私有化、服务外包以及分散化等会对主权的概念和国家的边界形成冲击,在另一个大众主权的问题上,欧洲内的政治公民身份会不断地发生改变,而社会性身份的确定则需要进一步的谈判与调整,所有这些都将毫无疑问地对欧洲公民权的演变造成影响。

(CCPDS 王军洋 供稿;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