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中午,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公共行政系与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院庆90周年公共管理学术周主题演讲第9场在文科楼615会议室举行。Steve Kelman教授做了题为“This Could be the Start of Something Big: Linking Early Organizational Choices with Subsequent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a Cross-agency Collaboration”的主题演讲。讲座由国务学院副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

敬教授表示,Kelman教授是国际最著名的公共行政学者之一,他的研究不仅沟通了中美之间,同时也沟通了海峡两岸的中国学术圈。作为久负盛名的国际公共管理杂志主编,Kelman教授享有盛誉。
Kelman教授表示,他很乐意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并对复旦大学怀有一贯的好印象。今天的主题是关于组织行为的前后比照研究。众所周知,历史的阴影会无可避免地照射进现实。最直观的表现是一种简单继承的关系,如现在欧洲的新教国家都是16世纪经历了宗教改革的国家,它们的理念得到了直观的继承。而在其它时候,历史记忆会从人们的观念反映出来,比如当欧洲面临经济危机之时,德国人的记忆会浮现出上世纪20年代恶性通货膨胀及之后所发生的一切,这些历史记忆将通过各种渠道以多种方式影响到今天人们的决策。研究表明,这类或直接或间接的继承行为中有许多有价值的逻辑,相关学者对此已有所涉猎。

Kelman教授试图给予这些历史分析的研究一些新的思路,他引用了马克思的话,表明人类历史虽然是由人类自身所实践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充满了来自过去的不确定性,“The tradition of all the dead generations weights like a nightmare on the brain of the living”。随后他解释道,按照社会科学的提法,先期事项会诱发一种特殊产出,这一产出会使整个进程偏离理想设计,且即便诱发因素已不存在,这种特殊产出仍会不断产生作用。在政治科学中,这种影响被称作“节骨眼效应”(critical junctures),在组织社会学中,则叫作“组织印迹”(organizational imprinting),当前其应用最多的是经济学,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正是源于对这类先期影响、特殊产出的研究。

然而,这种时间维度的分析却没有在公共行政领域得到重视。Kelman教授从2007年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对于公共行政理论方法与大社会科学范畴的理论方法脱节问题深感忧虑。几年来,他从“惯例”研究出发,意在解决这一问题。这次演讲的内容正是采用新视角的重要尝试。
研究案例考察的是英格兰与威尔士地区降低犯罪与动乱的协作问题,涉及到许多行政环节的交互研究,包括警务部门、监狱机构、青年服务、市政管理、消防机构、住房供给等等。Kelman教授认为现存的研究过于简单,数据样本的采集以偏概全,而且在概念界定等方面莫衷一是,使任何结论都显得不够可靠。协作结构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诸如提升城市亮度、加强警员与监管者的交流、收押与缓刑的调控、提高犯罪多发地点的清洁度等。Kelman教授决心从实践分析出发,测算早期行为选择对后期结果的影响。

行为体是怎样开始调整自身选择的?Kelman教授认为有如下四种可能:态度变化引起决策变化;行为操作的变化引起决策变化;外部环境变化引起决策变化;行为体能力变化引起决策变化。从逻辑上看,四种变化可能都十分重要,态度转变可以诱发行为体的决策偏好而形成依赖特征;行为上的诱导则能催生出路径依赖的事实表象;塑造合适的外部合法性基础也是路径依赖的不可或缺元素;能力建设则是改良自身的基础。为了获得科学解答,Kelman教授调用了几大犯罪现象的解密数据档案,并访谈了前社区安全部门官员以取得更接近事实的材料。
在官员走访中,Kelman教授希望他们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直接对各个因素的优先程度进行评级。Kelman教授认为这种问询方式简明有效,但也可能会有一些误导特征,故而他也采用了一些控制变量的处理以规避误差。之后又使用了“阶梯回归”、末尾淘汰的方法加工数据结果。而最终的结果也确实与多数人一贯的认知不符,许多官员都认为行为转变理应由观念的转变开始,但是档案数据却不支持这样的想法。倒是因为一些操作因素发生转变的决策或者从行为体外部获得支持而改变的决策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Kelman教授表示,以上是研究目前所获得的成果,未来还需要继续发展。公共行政学是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加强对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的研究。而当前对于公共行政研究而言,最大的制约仍是概念界定和研究设计的困难。针对Kelman教授研究中的概念界定方法和调研设计及数据处理,学生亦有不甚明确的地方,之后也进行了不少有价值的讨论。
(CCPDS 姚远 供稿;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