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0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37期(总第55期)在文科楼630举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郑宇博士发表了题为“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经济改革”的主题演讲。国务学院李辉博士主持,唐世平教授与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了讲座。
郑宇博士首先介绍道,最近十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波有关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讨论的热潮。“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红色资本主义”“威权资本主义”……诸如此类的概念广受西方学者青睐。然而,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它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改革的,这一模式的未来前景又如何……本次讲座致力于回答的便是这些问题。(西方学术界最近几年流行用“国家资本主义”概念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来讲述中国道路和中国国有经济,这个概念请读者在使用中注意作鉴别。——校者注)

回顾中国经济改革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从1998年国企改革以来,中国的国有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有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已经无足轻重了。恰恰相反,最近几年,国有经济中出现了大量超级企业,荣登世界五百强的行列。如何解释这种国有企业伴随私有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资本主义”现象,长期以来都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以往的研究大体是围绕两种冲突的观点展开的:第一种意见采用国家主导的视角,认为国家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形态。特殊之处仅在于国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它努力运用市场获取政治的收益。另一种是利益集团的视角,认为国企作为最初改革的受益者,它们倾向于将经济改革推进至某一部分均衡的状态(即不彻底的改革),以此获得更多的收益。

从宏观层面看,大量的经济指标都显示,过去十多年,国有企业在改革进程中呈现了明显的“国进民退”和“央进地退”的趋势。换言之,国有经济始终把持着若干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并由此而赚取了大量经济利润。同时,从行政级别看,央管大型国企往往比地方所属企业有更好的经济效益与表现,并能获取更多的国家补助与政策支持。
在公司层面上,郑宇博士利用1000多家上市公司2003-2009年的数据做了相关性检验。结果发现:第一,那些国有成分比率更高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与政策支持,但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即分担相当的社会就业压力。第二,随着国有企业行政级别的提升,国有成分的边际效应也在快速增长。第三,与政府部门有更为密切联系的企业会面临相对更高的融资成本,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助。

作为结论,郑宇博士指出:首先,作为整体的国有企业并不纯粹是部分经济改革的受益者。由于政治收益和成本的不均衡分配,国有企业被分化成了不同的部分,其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其次,政府的行业政策造成了政治收益和成本的不均衡分配。最后,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与政府的政治联系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更多收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更多的成本。
就这项研究的启示而言,郑宇博士认为:国有企业并不是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同质化的利益群体。在国有企业内部,也因政治收益和成本的不均衡分配,呈现了不同的利益团体。这种“碎片化的国家资本主义”或可能产生相互冲突的改革政策,并且破坏已有政策的效力。
在演讲结束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就本研究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国企改革与经济发展等问题与郑宇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CCPDS 卓如安石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