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1日,由肖佳灵副教授主持的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18期(总第36期)在文科楼615室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的冯绍雷教授作了题为“俄罗斯政治发展与中俄关系”的主题演讲。国关学院CPD项目的同学和院内外多位师生参与了讨论。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冯绍雷教授对俄罗斯的转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介绍了俄罗斯这些年来的政治经济发展。谈到俄罗斯的转型,冯绍雷教授认为,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那场激进的“革命”后,俄罗斯的“幸存”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对苏联突然解体的原因这桩公案有过许多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苏联解体之前的社会生活秩序还是相对正常的,一些研究也显示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并非到了完全无法继续的地步——但解体还是突然发生了。冯教授强调,由于现实的这种复杂性,我们可能需要用一个更复杂的框架来解释苏联的解体。沿用那种意识形态话语,将整个苏联解体过程简单地视为某种社会制度的失败是不恰当的。

后苏联时代初期,俄罗斯政局危机四伏,统治者、军队、宗教、地方精英等诸多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因此,通过政治强人普京的上台,从而终结这一乱局是符合政治发展逻辑的。虽然普京的历史评价仍有争论,但他确实为俄罗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起点。在普京治下,俄罗斯政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多党政治,2008年的选举也体现出高度的竞争性,左右两派都拥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虽然俄罗斯现行制度仍被不少人所批评,但必须承认相比90年代,民主化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可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总的来看,俄罗斯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民主体制,但仍然需要继续推进民主建设。2000年以来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可圈可点。但冯教授认为,俄罗斯经济之所以能重新起飞,主要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一系列理性的经济政策,而不能完全归因于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因为俄罗斯经济开始恢复的时间远远早于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
接着,冯教授对俄罗斯的外交状况和面临主要问题进行了评价。

谈到国际环境,冯教授认为俄罗斯需要重新思考外来威胁问题。一方面,外界对俄罗斯的大规模威胁已经基本消失;另一方面,民族主义思潮的兴盛对俄罗斯联邦内部稳定,以及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造成了不少影响,应当得到认真对待。就中俄关系而言,大多数俄罗斯人将中国看成是机会而非威胁。两国关系的发展对地区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经历苏联解体的低谷后,随着实力的恢复,俄罗斯的传统影响力也在恢复之中。在近年的中东变局中,俄罗斯的存在对局势走向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一趋势值得关注。
但是,俄罗斯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亟待克服。政治方面,俄罗斯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不足,腐败问题严重,亟待改善。经济方面,俄罗斯当前的经济结构过于依赖能源产业,这会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一方面,短期内俄罗斯不太可能改变这种增长模式;另一方面,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虽然影响很大,但仍不足以改变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
最后,冯教授谈到了俄罗斯的未来:首先,俄罗斯应当走出自己数百年来的欧洲认同,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其次,俄罗斯与东亚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最后,中俄关系的合作前景巨大,两国应当在共同把握机会,创造未来。
(CCPDS 周宇昊供稿;国务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