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38期(IPE讨论会)在文科楼615举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世平教授和李辉博士发表了题为“帝国的光环: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再探讨”的学术演讲。波鸿鲁尔大学Jörn-Carsten Gottwald教授,康涅狄格大学郑宇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刘台伟博士、周强博士,以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硕博士作为评论嘉宾参与了讨论会。

唐世平教授首先指出,本项研究源于其在金融危机以后长期的思考和探索。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能是人类继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来面临的最大的一次经济挑战。危机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世所罕见。虽然危机发生以后,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做过不少的反思和讨论,但由于大部分学者囿于经济学的话语系统,对危机的理解不免偏颇。在唐世平教授看来,面对如此复杂的金融危机,单一学科视角显然已经无法给出完美的解释。为了更深入的理解金融危机,一个多学科的视角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无疑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项研究正是试图采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起源作一历史制度主义的诠释。

大体上讲,在唐世平教授和李辉博士看来,2008年金融危机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二战以来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历史根源。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元在其中占据了至为显要的关键位置,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国际货币。正是由于这一地位的确立,导致几十年来各国资本都始终源源不断的流入美国,进一步巩固了美国金融帝国。第二,资本的持续流入使得美国经济长期以来保持了相对繁荣的状态(虽然期间也有过波折)。也正因为此,战后美国始终引领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并出现了国际上最为先进和庞大的金融部门。而庞大的金融部门对美国经济政策有着重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正是受到金融利益集团的影响。虽然金融自由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战后又一波的经济繁荣,但由此而产生的过度金融化现象也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第三,金融行业的过度繁荣引致金融从业人员快速扩张,全社会最为优秀的人才纷纷涌向华尔街。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甚至已然超越了所有人的理解。大规模金融危机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金融帝国的光环在为美国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危机的厄运。

在两位主讲人的演讲结束后,参加报告会的老师和同学对这一研究作了深入的评论,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问题,例如研究数据的来源、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等。研讨会持续了约两个小时,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
(CCPDS 卓如安石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