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2日,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年度主题演讲第40期(总第58期)在文科楼622教室举行。美国天主教大学教授Karla W. Simon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公民社会:从传统时代到改革年代的法治的框架”的主题演讲,国务学院副院长敬乂嘉教授主持了演讲会。

敬乂嘉教授简要介绍了Simon教授的学术履历和成就。Simon教授长期以来一直关注中国改革变化中的法治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此次来到中国,正值其新著《中国的公民社会》一书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今天的讲座为复旦学子提供了了解Simon教授这一新著的机会。

Simon教授首先指出,从研究生毕业以来,自己一直致力于中国公民社会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研究。新著《中国的公民社会》的出版正是自己在这一方面思考的集中反映。作为一本近600页的作品,该书详细考察了从传统时代到今日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法治和财政基础。该书不仅厘清了官方法律与规范在过去的5000年中是如何形塑中国的公民社会的,同时也仔细审视了社会和经济的历史在过去数千年里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Simon教授表示,过去30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社会领域也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其中一个至为重要的方面便是一个日益强大的公民社会的崛起。通过在北京与深圳等地的田野调查,Simon教授发现一个庞大的民间组织网络已经逐步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成长,并对中国政府与民众发挥了某种程度的影响。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公民社会的研究似乎过分关注现时代的状况,而忽视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维度。《中国的公民社会》一书似乎能够填补这一空白。
该书对中国的公民社会及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与现实综合的全面分析。全书的核心关注在于:中国的普通民众,不同于高层官员和干部,是如何通过组织或集体行动的形式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影响的。Simon教授认为,《中国的公民社会》一书的出版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海外中国研究领域对中国公民社会与民间组织的深入理解。同时,Simon教授也相信新一代的中国学人及海外中国研究者一定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进一步推动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进而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演讲结束以后,在场的老师与同学就一些问题与Simon教授开展了讨论,如对公民社会的界定、中国公民社会的特点、中西公民社会之异同等。最后,演讲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CCPDS 卓如安石 供稿;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