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Peter Gourevitch教授主讲“颠倒的第二意象与2008年大衰退”

发布时间: 2013-09-18     浏览次数: 3639

        2013年8月30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邀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古勒维奇(Peter Gourevitch)教授做了题为“颠倒的第二意象与2008年大衰退”的主题演讲,国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主持了讲座。


        古勒维奇教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了“颠倒的第二意象”理论,旨在强调国内层面的因素对一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与华尔兹等人提出的国际结构决定论展开了争论,形成一家之言。在本次演讲中,他对自己过去的理论做了反思。


        首先,从他自己的生活和学术经历出发,他认为国内政治的重要性对他是显而易见的。他早期生活在欧洲,从欧洲国家的经验而言,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不过,在美国,一直存在着内外政策的政治上的分离和学科上的区隔,外交政策被认为是“某种程度上不同的”公共政策。不过,这种区分其实是人为的。比如,某国会议员力主在南卡罗莱纳建立海军基地完全不是外交需要而是为了改善当地经济。
        接着,古勒维奇教授也认为,即使是那些否定国内政治重要性的学者也开始认识到自己观点的偏颇之处。比如,结构现实主义者米尔斯海默在《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一书中分析了犹太人利益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巨大影响。古勒维奇教授认可米尔斯海默注意到国内利益集团在外交政策中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他认为,米尔斯海默只是前进了一小步,没有充分认识到并非只存在以色列院外游说集团,还有亲英国集团、亲爱尔兰集团等等同样影响着美国外交。总之,国内政治对外交影响的重要性已经不存在争议,关键是这种影响的作用方式是什么。古勒维奇教授认为可能有“理念”(idea)、“利益”(interests)和“制度”(institutions)等几个方向可以讨论。
        然后,古勒维奇教授设问“是否政治在所有层级上都是一致的”?人们一般认为,在国际层面存在无政府状态,在国内层面存在等级制或秩序。在古勒维奇看来,这种两分法忽略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之间的共性。事实上,他认为国际层级上存在着某种“秩序”(order),而国内政治中也经常出现接近“无政府状态”(anarchy)的政府间竞争,如在地方政府之间。因此,秩序与无政府的区分是真实的,而不宜把两者简单地与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对应起来。


        最后,古勒维奇教授认为,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应该重视在不同国家利益集团形态的变化。其中因其与经济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金融集团被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遗憾的是有关金融部门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的研究却没有新的进展。

(CCPDS 杜旭赟 供稿, 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