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下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43期(总第61期)在文科楼615举行。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前院长Rosemary Foot教授做了题为“反思中国复兴:国际关系的视角”(China’s Resurgence: Reflections from 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rspective)的主题演讲,国务学院陈志敏教授主持了讲座。

Rosemary Foot 教授首先对“中国的复兴”这个概念的理论挑战进行了讨论。她提出,“中国复兴”这个议题,不仅是对中国及全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的挑战,也是对学者的挑战——学者们需要发现某种工具来分析“中国的复兴”这个宏观的概念。目前该概念频繁地被学者们提及,但他们意见各异,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概念。造成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是抽象的理论建构没有与地方经验相结合,出现为了理论而理论的现象。Foot教授认为,应该像卡赞斯坦教授所主张的那样要对各种理论的合理部分加以提炼,并形成新的整合性理论(Eclecticism)

Rosemary Foot 教授提出,要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体系并存的视角看待问题。她意识到,我们现在正面临很多集体挑战(collective challenge),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它们。新的国际事务参与者已经出现,如非政府组织等,我们不应再拘泥于以国家为基础的体系中(state based system),而是需要思考更为复杂的世界秩序。总结来说,就是要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中国的复兴”这个议题对此适用,因为中国已经参与到全球化的浪潮中(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这不仅使中国的发展受益,也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进程并不能完全由其自身所控制。全球化也冲击了传统的安全观,现在中国不仅与西方国家建立了稳健的关系,也与之前的敌国——如日本、印度等国家保持友好联系。Rosemary Foot 引用了傅莹的讲话,“以往一国的崛起往往以剥削他国为手段,但全球化和区域化改变了这一现象,中国的崛起过程将与以往国家不同”。各国相互依赖,集体安全被强调,不复之前冷战时敌我分明的格局。
在全球化改变世界的同时,Rosemary Foot 教授也认为民族国家体系没有被取代,这个体系仍然存在,并在国家权力的变化与转移中得到体现。美国的一些官员已经有所意识,特别是在中美关系上。希拉里于2012年2月来访中国时曾谈到:中美之间相互依存,也面临挑战。我们需要发现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答案,当一个原有大国(established power)与新兴大国(rising power)相遇,到底会发生什么,如何来处理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并存的局面。
接下来,Rosemary Foot 教授从“经济-安全轴心”的视角对中国复兴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地区关系进行了探讨。她提出了看待这一问题的三个路径(pathways)。第一条路径是美国主导。东亚和平的环境为其区域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就是受益者之一。那是什么维护了战后东亚的和平呢?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布局及其为亚太地区提供的公共物品。第二条路径是区域化或者经济相互依存视角(regionalization or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一个基本的论点是,经济的相互依存可以阻止军事冲突的爆发。她提及了John Ravenhill的观点。全球生产网络(production networks)的建立促进了亚洲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同一区域内国家的相互贸易往来增多。全球电子产业的发展尤其具有标志意义和代表性。例如,日本用于出口的电子产品有将近一般的数量是在亚洲国家进行组装,这其中中国占了很大比例。这种相互依存的生产网络使得参与战争的国家不仅会失去出口市场,也会毁坏自身的生产进程。因此这种生产网络的建立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与安全同时受益。
Rosemary Foot 教授试图提出的第三条路径是一个混合路径。仍然以中美关系为例,尽管希拉里曾肯定了中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但是她也指出,中美两国都是有自己特定的经济战略的强国,这样两个国家——新兴大国中国与原有大国美国——相遇,也会产生竞争。这样的竞争可能会因为生产网络的建立或是供给方式的改变而增强。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可能受益更多。中国政府可以从其他政府或者特定的公司获得政治或经济上的让步。因而其他政府会对中国实施对冲策略(hedging strategies)。
因此,Rosemary Foot 教授认为,一系列的谈判很重要。相比于结果,她更倾向于讨论过程,通过谈判来塑造的过程(negotiated processes)。

最后,关于中国复兴和世界的未来走向,Rosemary Foot 教授提出几点关键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s)。在她看来,当政策制定者过度高估了领土威胁时,或是民族主义部门利益集团(nationalist sectoral groups)如进口替代公司、大型国有企业等主导国家政策时,或是国家之间上的政治协调(politic coordination)崩溃时,或是生产网络发生显著改变时,中国的发展或世界的走向会更加偏离世界主义或全球主义的方向,而更加导向民族国家和竞争的国际体系。
(CCPDS 寇培秋 供稿,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