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主题演讲第46期(总第65期)在文科楼725室举行,来自日本国立新泻大学的副教授张云博士主讲“日本知识界对华认知与中日美三边关系”。国际政治学系副教授包霞琴博士主持了讲座。

会议伊始,包霞琴副教授对张云博士做了简单介绍。张云副教授现任教于日本国立新泻大学,曾任日本最大和重要的财团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研究员,同时是知名媒体撰稿人。
张云副教授首先指出目前中日关系中的不信任现象并具体分析了中日互不信任再生产的困境。目前中日双方的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并且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愿与努力,但双方却依旧生存在相互对抗的再生产的困境之中。由此,张云指出现有的中日关系研究强调中、日以及中日关系的特殊性,或是强调道义性,要对中日关系进行定性,以及强调感情性。作为学者,张云副教授把重点放在知识界的认知,因为知识界是联通政府、官方以及民众认知的桥梁,并存在知识光谱,且具有连续性。张云副教授认为,考察日本对中国的认知,可以转化为中国是否对日本构成威胁,包括实力、力量转移以及地区影响力是否对日本构成威胁,世界跨度为2000-2010年,这10年是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考察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张云副教授认为这些专家都是从中国内部来认识中国,不是从大国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因此影响力有限。
接下来,张云副教授分析了中国崛起对日美同盟的影响。他指出,中美接近不可避免,中美结构性竞争和矛盾长期存在,中美战略共存需要日本。知识界都普遍认为中国崛起有限挑战,但外交政策则从日美同盟一边倒发展到中日战略互信、中美日正三角以及强调日美基轴(对中国的软制衡)。张云副教授指出日本战后的外交基本上是日美外交,没有很大的变化,冷战后经过一段时间摇摆,日美基轴的框架没有过时,且被认为是成本最低和最有效的,日本外交中对日美同盟的信心是日本外交的主要变量(包括对中国的外交)。分析从小泉到安倍(八任首相)对中国威胁的认知,对日美关系认知、中美关系认知以及对中国政策,可以发现,只要他们对日美关系的认知是稳定的,对于中国的认知就不会有大的变化。2010年的撞船事件对日本如何看待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强硬的中国形象成为主流,使民众希望了解中国,从而产生了短期的知识型需求,日本的中国专家开始提供知识供给。
最后,张云副教授认为,至少到2010年后,知识界对华认知是多元的,主流的观点也是比较稳定的,即对中国持有限挑战论,日本对于日美同盟有效性的判断是对中国关系的主变量,对中美关系的判断是从变量。在日美同盟中,日本处于弱势地位,始终在寻求平衡。而对于中日关系的认知,日美同盟的稳定,中美关系的稳定是中日关系改善的结构前提。尽管2010年后日本的主流认知发生了变化,但对这种变化的方向张云副教授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当认知尚未变成偏见,还是可以进行塑造的,但情况的确不容乐观。从内因来看,日本政府债务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安倍经济学能否结果实,而非中日关系,是安倍是否具有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CCPDS 刘甜甜 供稿 国务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