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电子邮件  /  English
 

“比较政治学:全球视野与中国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 2013-12-03     浏览次数: 1098

        2013年11月23日,“比较政治学:全球视野与中国议题”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逸夫科技楼二楼多功能厅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及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明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及副院长苏长和教授、陈周旺副教授也出席了研讨会。陈志敏教授致欢迎辞,他代表国务学院及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热烈欢迎各位学者和专家来参加中心的年度会议,他在致辞中表示国务学院希望借助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和其他多种平台,与更多的国内外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随后,研讨会进入专题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的 “比较政治中的定量研究” 、“比较政治视野中的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的结构与制度”、“比较政治研究中的概念与经验”四个专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专题一:比较政治中的定量研究 
        本专题由来自清华大学的景跃进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光斌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的耿署副教授担任本环节的学术评议。 

钟杨 教授

李辉 博士

祁玲玲 博士

孟天广 博士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钟杨教授作题目为Public Evaluation of City Government Performance in Metropolis China的发言。钟杨教授首先提出,对于市级层面政府的绩效评估实际上是一个合法性的侧面反映,在回顾了目前关于中国政府合法性的文献后,钟杨教授展示了他的发现,他的论文通过对34个城市进行绩效评估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政府的公众参与、公开性、透明度与对政府绩效评估之间有正面影响,腐败感与政府绩效评估之间有反面影响。民主价值比较高的人对政府的评估较低;对政治关注度越高的人,对政府的评价往往越低。自己认为自己生活快乐的人,对政府的评估相比于其他人也比较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李辉博士作题目为“民主与腐败感知:基于亚洲、非洲与拉美舆情表的多层分析”的发言。李辉博士探讨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主程度是如何影响个体腐败感知的,利用亚洲、非洲和拉美舆情表的合并调查数据,整合了50多个国家70000多个体样本的数据,使用多层分析法,研究发现民主对于腐败感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虽然实证分析表明,民主程度越高的国家,民众腐败感知的平均水平越高;但同时,民主会降低民主价值观对腐败感知的正向影响;同时,民主也会增强自我经济评价对腐败感知的负向影响。李辉老师还提出了个体的政治态度是受到宏观制度背景的渲染的,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对于个体的腐败感知来说同时具有“严厉的”和“慈祥的”一面。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祁玲玲博士带来了题目为“信任的差序格局与民主价值的”的发言。祁玲玲博士从如何解释人际信任与民主之间共生关系在中国的例外状况谈起,她认为需要从中国独特的信任的差序格局入手,离析出普遍性信任与特殊性信任的界线,通过分析2012年最新一手数据,我们发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背景下,从家人、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到陌生人,中国人信任的差序格局稳定存在,对陌生人的普遍性信任与民主价值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基于社会交往同心圆内圈的特殊信任则与民主价值无涉。相对高的普遍性信任不仅会增强公民参与还能活跃政治参与。现有文献中呈现的中国人的高信任度绝大多数来自同心圆的内圈信任,从而使信任与民主价值之间因果关系的链接出现断裂。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孟天广博士做了题目为The Policy-Opinion Nexus:
The Impact of Social Protection Programs on Welfare Policy Preferences in China的发言。孟天广博士首先说明,现有的研究中讨论公众意见如何影响政策的案例和研究很多,但讨论政策如何影响公众信仰体系的研究却很少。孟天广博士通过胡温时期的自然实验数据,研究公共政策如何影响居民的社会福利偏好。研究将社会福利政策经历作为自变量,将社会福利偏好作为因变量,研究发现社会政策经历同时具有两个效应,一方面是积极效应,即会加强对于福利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同时具有溢出效应,会对其他类型福利产品的选择具有影响。
专题二:比较政治视野中的中国政治 
        本专题由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光斌教授主持,来自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的孙力教授担任学术评议。 

景跃进 教授

李路曲 教授

林尚立 教授

陈云 教授

韩福国 副教授

        景跃进教授首先就这一主题进行发言,景跃进老师提出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景跃进从中国政治学者研究的矛盾谈起,他提出“为什么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比西方学者更了解中国,我们也掌握了他们的理论与方法,为什么关于中国政治研究的重大转向,不是中国学者做出来的?为什么关于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的重大转折不是中国学者提出的?”这样一个关于中国政治学议程设置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政治中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期待各位能够就这一问题进一步回应与讨论。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李路曲教授就“世界政治转型方式的变化与中国的政治发展”为题目进行发言。李路曲教授认为,世界政治转型或民主化的方式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激进性和暴力性向渐进性和温和性转变,同时,也不再是由群众推翻统治者的革命所主导,而越来越呈现出由统治者与下层群众共同推动的改革所主导。这一变化使人们不再把民主化和政治转型视为一场革命、一场剧烈的冲突或改朝换代,而是一种改革,一种渐进而温和的权力交接。这种变化无论从实践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党政分开和同时推进党内与党外民主来建构中国的国家体制,以提高政治体制对现代化和市场化的适应性。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的林尚立教授做题目为“协商民主与社会协商:中国的立场”的发言。林尚立教授认为,中国的协商民主是内生的而不是外来的,但内生并不意味着是从中国的社会中来的,而是从中国政治体系中生长出来的。中国协商民主生长的基础是中国的国体、政体与党体。林尚立教授认为,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结构存在政治协商、社会协商与公民协商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中,社会协商更应该值得我们关注。林尚立指出,一维的国家治理难以形成社会协商,所以在建构社会管理体系的同时,也更应该建构社会治理体系。而在发育社会协商的过程中,政党应该扮演关键的角色。 
        同济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周敏凯教授带来题目为“民主的社会属性与西方宪政民主退化困境研究”的发言。周敏凯认为,民主是个古老的政治理念,其初始理念已包含多数人的权力本意;19世纪后期西方现代民主开始出现大众民主的非资本主义社会属性。在20世纪世界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形成多样化的民主政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民主形态是世界民主化浪潮中的一种新型民主形态。西方宪政民主体制在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挑战面前,暴露诸多弊端,出现民主退化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民主形态尽管尚不完善,但已经显示出其某些制度优势,它在不断完善中将会展现出更大活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陈云教授带来题目“农转非户籍改革中的利益与博弈: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的发言。陈云认为户籍制度是一项包含多种利益分配的身份制度,户籍改革必然意味着利益结构的大调整,因此必然面临复杂的博弈。陈云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视角下考察了“农转非”户改的地方实验,主要包括广东模式、上海模式、重庆模式和程度模式,从中发现“非合作博弈”的特征显著,其中,握有主导权的城市政府表现出鲜明的“经济人”本色——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陷入“土地财政”难以自拔。中国的运动式城市化正在遭遇挫折,有不可持续之虞。而走向合作博弈的关键,在于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自律性的地方治理模式。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韩福国副教授就“民主价值、生存利益与治理取向——有效性与合法性转换的制度困境与可能”为题目进行发言。韩福国认为,中国政府采取治理的取向,回应了社会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回避了民主价值诉求对单一执政核心的政治合法性的挑战。但发展(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对于执政的合法性而言,是一个“双刃剑”,但它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有效性”向“合法性”转换的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治理的有效性在民主监督不足的前提下,会出现政治腐败的增加,从而产生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造成威权体制的信任降低;政治腐败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形成利益集团,造成社会分裂;此外,威权体制在社会治理中的绩效逐步降低,而社会的自主性随着发展而增加,形成治理危机;同时,在制度形成时期,社会在形成普遍认同的规范时期,缺乏一个核心的价值导向,会加剧社会不信任的鸿沟。
专题三:比较政治中的结构与制度 
        本专题由上海交通大学钟杨教授担任主持。清华大学的景跃进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郭台辉教授担任学术评议。 

   

王建华 教授

 李滨 教授

     

 贾文华 教授

 熊易寒 博士

 包刚升 博士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王建华教授带来了“从代表性到代表力——政党研究的可能路径”的主题发言。他提出,中国政党制度的独特性,决定了国内外政党研究存在着相互排斥的两套话语体系,而从代表性出发,可建构包容差异的分析框架,为政党研究开辟新的路径。王建华学者接着从政党研究的两套话语体系,代表性是包容政党差异的核心概念,代表力决定政党的生命力,基于代表力的政党建设四个方面分别展开,并在发言的最后提出“当下应当如何建构一套政党研究的指标体系?”的问题供与会者共同探讨。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李滨教授带来“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政治结构”的主题发言。发言主要围绕“世界经济的体系和概况对国家政治形态和国家形式有什么样的影响”的问题展开。李滨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垄断资本的跨国化,跨国垄断资本成为全球的经济主宰,而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外部结构,必然改造世界政治结构,约束国家的内部结构和国际关系。进而他提出,帝国主义时代或危机中建立的各类型民族国家形态在经济全球化得到改造;国际关系在经济全球化中增添了结构性的稳定与和平动力;全球治理的结构动力也得到了加强。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贾文华教授带来“资本扩张视域中的货币一体化与主权债务危机”的主题发言。贾文华教授提出,“是什么因素促进了欧盟的货币一体化及主权债务危机?”这一问题目前存在“疑欧派”与“挺欧派”两派的争论,但两派均为初级问题的实质。他认为“一元多体”的超货币体系,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资本扩张驱动下的经济体系的进一步重构,欧元债务危机本质上是这一重构进程中竞争力下降导致的阶段性“病态”反应。未来如果欧洲需要治愈它的“疾病”应当从产业结构、经济竞争体寻求问题的突破。 
        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熊易寒博士发表了主题为“石油、地理与内战:油田区位如何影响族群冲突的强度”的演讲。石油资源与族群冲突存在统计相关性,但因果机制不明确,从石油到内战,是一个长程的因果链条,需要中间机制和过程,熊易寒教授认为地理因素应当是石油资源与族群冲突的中间变量,并从国家层面、族群层面、个体层面构建了石油到内战的因果链条。在最后,他提出了该研究的推论,即石油探明储量增长会延长冲突的持续时间,而石油资源的枯竭会使冲突趋于缓和。
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包刚升博士发表了题为“民主转型中的宪法工程学:一个理论框架”的主题报告。包刚升博士认为,宪法工程目前缺少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而该研究试图把比较政治研究跟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结合起来,立足于经纪人假设与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建立一个基于“制度—行为—结果”的统一宪法工程学理论框架。一致政府是稳定而有效的民主政体的前提条件,宪法设计与政治制度的安排的关键是能否为政治家与选民提供有效的激励结构;对于高度分裂的社会来说,宪法涉及与政治制度安排的重点是要为政治精英提供跨族群的激励。
专题四:比较政治研究的概念与经验 
        本专题由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周敏凯教授担任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钟杨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李路曲教授担任学术评议。 
 

杨光斌 教授

郭台辉 教授

陈尧 副教授

曾毅 博士

陈金英 副教授

范磊 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的杨光斌教授发表了题为“公民社会的‘民情’与民主政治的质量”的主题报告。杨光斌教授认为目前主流的思想把公民社会视为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而公民社会的性质应当是“民情”,是连接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中介机制。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国家治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向的线性关系,有时甚至是逆向关系,比如意大利南部、印度和大中东地区的作为公民组织的穆斯林兄弟会。因此,公民社会的民情决定着其与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的各种可能性关系。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郭台辉教授发表了“中日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构建——从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的主题演讲。郭台辉教授提出nation state是当代西方知识界探讨国家构建议题时的关键概念,但在中日两国分别被理解为“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其原因可以从分析并比较“国民”的语义变迁中得到解释,反映出两国近代以来不同的国家构建历程。通过对历史的梳理,郭教授认为近代中日的国家构建是在外力作用下相互参照的结果,但却迈上迥然不同的道路。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陈尧副教授带来了题目为:“从形式民主到政府责任:民主质量评估重心的转换”的演讲。陈尧副教授认为,许多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对民主的程序、内容、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和排名,以区分好或坏的民主、高质量的或低质量的民主。然而大多数民主质量评估均将民主质量看作是一个单一的、整合的概念,将民主作为制度的民主与作为治理的民主割裂开来,从而得出新兴民主国家或堪为民主标杆,或民主质量低劣的错误论断。在民主的最小程序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民主的过程和治理的结果,将政府责任作为民主质量评估的核心内容,是新兴民主国家民主质量评估的关键。 
        中央党校党建部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的曾毅博士发表了“现代国家的复杂性与政体理论的简单化——“民主—非民主”二元对立政体观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的主题报告。并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即“两极”世界格局下的二分法社会科学;重新认识行为主义:“范式”追求与“一般理论”抱负;行为主义有政体理论吗?“民主—非民主”二元对立的行为主义政体观是怎么来的? 提出流行的政体二分法问题和替代性思考,即逻辑基础问题和悖离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传统以及理论与现实的冲突。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金英副教授发表了主题为“独大型政党制度的演变:基于日本和印度的比较研究”。陈金英副教授提出,独大型政党制度何以演变以及是否走向两党制或者多党制在政党制度研究领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对1993年后的日本和1989年后的印度独大型政党制度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导致独大型政党制度形成的“政治共识”,也是影响独大型政党衰落的重要因素。独大型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即使在高度多元化的社会,独大党的下台也不必然导致政党竞争的原子化。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范磊博士带来了“新加坡政治新生态与工人党胜选经验——基于2013年榜鹅东补选的分析”的主题报告。他分别从新加坡政治生态与选举的互动、影响选举走势的主体性结构生态、影响选举走势的客体性结构生态、影响选举发展的载体性结构生态以及新加坡政治的一般性生态与选情发展几个方面分别作了介绍,最后他从榜鹅东补选对2016年大选进行了展望,认为,人党为代表的反对党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人民行动党的下滑趋势明显,如果继续以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行动党在2016年的大选中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会议最后,国务学院副院长陈周旺副教授代表主办方对会议进行总结,再次对各位参会学者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继续支持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的发展。2013年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年会——“比较政治学:全球视野与中国议题”圆满落下帷幕。

(CCPDS 华野 邓川子 供稿 赫宁 摄影 国务 审校)

 
复旦大学IPv6主页